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实用医药》 > 2015年第22期 > 正文
编号:12590172
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5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22期
     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。方法 84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,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 各42例。分别给予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和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。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。结果 观察组矫正良好率83.3%高于对照组57.1%, 矫正不良率7.1%明显低于对照组28.6%(P<0.05)。结论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确切、安全美观, 值得临床推广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先天性上睑下垂;额肌瓣;悬吊术

    DOI:10.14163/j.cnki.11-5547/r.2015.22.060

    先天性上睑下垂不仅在患者视力发育时会遮盖视轴, 对其视网膜感光细胞造成影响, 从而引发弱视甚至废用性斜视, 也会对患者外观产生一定影响。目前临床治疗上睑下垂的最有效方法为手术治疗, 常用手术方法包括上睑提肌缩短术、阔筋膜悬吊术、额肌瓣悬吊术[1]。本文分析了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的临床效果, 现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~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84例(84眼), 男48例, 女36例, 年龄3~18岁, 平均年龄(7.5±3.6)岁。根据下垂量, 36例轻度、39例轻度、9例重度。所有患者上睑提肌肌力<4 mm额肌活动范围, 均存在Bell征, 上直肌和额肌功能无异常, 无眼球运动异常, 排除内科并发症、下颚瞬目综合征、重症肌无力。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 每组42例。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、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 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。实施全身麻醉, 取平卧位, 根据手术设计路线, 将皮肤、皮下组织切开, 将宽眼轮匝肌剪除2~3 mm, 充分暴露睑板, 牵引并分离眼轮匝肌, 暴露腱膜和上睑提肌, 在腱膜内外、上分别做垂直小切口, 根据上睑下垂程度确定缩短量, 剪除肌肉后逐层缝合。观察组给予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。参照对侧眼, 根据重睑成形术确定切口位置, 实施全身麻醉, 将上睑皮肤切开, 分离眼轮匝肌, 在眼轮匝肌和额肌相交处的眶上缘经眶隔将向上分离, 有效剥离额肌瓣, 贯通眶隔膜, 切口平行于眶缘中心, 采用褥式缝合经眶隔后隧道将额肌瓣固定在睑板上, 间断缝合, 形成重睑。术后两组均常规应用止血剂、抗生素;术后3~5 d, 可将下睑缝隙拆除;术后7 d, 可将皮肤缝线拆除。

    1. 3 疗效判定标准[2] 矫正良好: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<2 mm, 睑裂对称, 高差<1 mm, 双重睑自然明显;基本矫正:上睑缘遮盖角膜边缘2~3 mm, 睑裂基本对称, 高差≤2 mm, 睑裂闭合不全<1 mm;过矫:上睑缘处在角膜边缘上, 或引发暴露性角膜炎;欠矫:健眼与单眼高差≥3 mm, 睑裂不对称。矫正不良包括过矫和欠矫。

    1.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.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计量资料以均数±标准差( x-±s)表示, 采用t检验;计数资料用率(%)表示, 采用χ2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观察组矫正良好率高于对照组, 矫正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,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上睑提肌发育异常或缺损、上横韧带、内外眦过紧等因素均会引发上睑下垂, 根据下垂量, 先天性上睑下垂程度可分为[3]:轻度:下垂1~2 mm;中度:下垂3~4 mm;重度:下垂≥5 mm。临床一旦确诊, 应尽早治疗, 以避免对患者视力发育的影响。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诊治需要术前详细询问病史, 准确测量上睑提肌肌力和眼睑位置, 并精确计算矫正量, 同时要求术者手术技巧娴熟, 以取得令患者满意的美容效果。

    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上睑提肌缩短术。上睑提肌是提举上睑的重要肌肉, 通过上睑提肌缩短, 可有效提高上睑提肌肌力, 但术后容易出现睑闭合不全、矫正不足、复视、结膜脱垂等并发症。而且上睑提肌缩短术对轻度、中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, 重度患者上睑提肌的肌力基本消失, 因此手术效果并不显著, 即使缩短了大量肌肉, 术后仍会发生严重并发症。此外, 上睑提肌缩短术的手术操作复杂, 术中需要完整分离上睑提肌, 难度较大, 需要术中掌握解剖关系, 确保缩短量有效, 否则术后容易出现矫正不足或复发。

    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, 其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制订的额肌瓣能否符合标准[4]。常规制作矩形额肌瓣会破坏原有组织, 对额肌的收缩性和扩张性产生一定影响, 而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的手术操作的直观性高, 上睑提肌与额肌瓣的作用力相符, 有助于避免皮下或肌下隧道粘连, 防止上睑臃肿;而且术中保留了附着腱膜结构, 完整性较高, 术后患者上睑弧度自然, 形成的重睑美观性更强;此外, 额肌瓣具有神经支配和供血系统, 有助于维持额肌收缩功能;动态悬吊的悬吊力强, 有助于防止静态悬吊无法闭眼所致并发症, 术后效果持久可靠;剥离额肌后将上睑板和额肌瓣固定缝合, 能够增加原位活动度, 有助于减少术后睁眼时的皱额、抬眉现象[5], 患者满意度更高。

    本次研究结果表明, 观察组矫正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, 矫正不良率更低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显著, 重睑效果良好, 作用持久, 有助于预防并发症, 术后美化效果更好, 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蒋华章, 王莉, 左志刚, 等.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临床观察.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, 2013, 35(8):617-619.

    [2]马琳, 马朝霞, 马绍珍.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观察.山东医药, 2010, 50(30):80.

    [3]李建强, 黄扬, 张秋玲.显微手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评估.中国实用眼科杂志, 2013, 31(10):1342-1344.

    [4]李洋, 李彬, 李冬梅, 等.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的病理改变.中华实验眼科杂志, 2013, 31(12):1125-1130.

    [5]吴丽波, 蒋爱民.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不同术式的比较.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, 2011, 29(5):482-484.

    [收稿日期:2015-03-27] (张玲玲 袁庆彩)